长沙水风井华南小吃,目前吃过最便宜的小吃店!便宜到你不敢相信哦!!!
1995年的夏天,年方8岁的我,正在江西某地啃着田野里的马兰瓜。48斤的马兰瓜从此,成为我生命中西瓜的绝响。3年之后,已经开始习惯没有西瓜消夏的我开始吃着散发色素的水蜜桃冰块。也许就在同时,位于长沙蔡锷路上长沙晚报报人们,开始在水风井一带觅食。其实,一听水风井这个名字,就有凉飕飕的风从耳边划过,好像夏天一个白衣飘飘的女子在阴凉的井边打水。
那一年,华南小吃还没有暴得大名。这个在长沙经营小吃的老店子,并非百年豪门,却有着豪门的血液。老板娘叶萍,太老板叶锡表曾经服务于沙利文糕点。沙利文自然不时海伦凯勒的老师。它,乃是长沙知名的糕点店,当年货真价实换来的口碑绝非今天的罗莎和仟吉西饼可以比较的。
我的师傅任大猛当年就在蔡锷路上的长沙晚报上班,那是一座不高的楼层。下班了,食堂的伙食好得让人惊叫。但,一贯好呷能呷的任大猛偏爱这街头的小吃。华南小吃的刮凉粉、绿豆沙、酸梅汤他早早的就知道了。那些年,他是一个社会的记者,拥有奔放的冲劲。美味,属于美食报道,并不在他关注的范围。
但是,有一个场景,他记下了。
华南小吃店里,时不时飘来悠扬的二胡声,不是长门宫女的喟叹,也不是阿炳《二泉映月》的呜咽,那种声音,是属于长沙的市井悲欢,是岁月无聊,人生有情的里巷小曲。
2011年的5月,23的我来到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奔赴华南小吃,是夏天不得已的一项工作。翻开网页,就能看到我师父任大猛的文章。其中历历在目的是,刮凉粉,凉面,绿豆沙,酸梅汤……是一个长沙市井文化守护大将难舍的情分。
长沙过去的历史在街道,长沙未来的历史在楼房。有一天,我们走进火宫殿,感受那里庙堂式的服务,是否,我们会忘了那么一个曾经存在的店子呢?
拉二胡,刮凉粉,这么对称的词语原本就活生生存在于我们世界。5月,遇见50多岁的叶萍,她一如既往地麻利,裹着头巾,烫着卷发,像所有长沙的女堂客一样,麻利地记账,结账,开单。
而那些开单的纸张,在她眼中,就是真正的环保,真正的低碳。2000年前后,《长沙晚报》从蔡锷路搬迁晚报大道,常在叶萍店中吃面的晚报人,送个她一大坨办公用纸。叶萍精心把这些纸张剪成小片……现在,你再去,依然是那样小方片发黄的纸张。没有肯德基凭条的光鲜,没有机打字样的整洁,手写的歪歪斜斜的字样,仿佛20多年前那个拉着二胡的小吃女郎。
1981年,华南小吃创办,如今已有30年。30年,半甲子。弹指一挥,长沙小吃一惊天翻地覆。那个爱写毛笔字,爱吟诗的张力行一惊退休,那个制造向群锅饺神话的梁寅生早已歇手……
谁是庖厨中的画家,谁是小吃中的知音。再去那样的店子,听那样的故事,吃干净清爽的凉面,喝沁人心脾的绿豆沙,再尝尝街头少见的刮凉粉,人生,总算不枉长沙一行。
(转帖,觉得不错,分享一下) 本人亲身体验过,真被这价钱吓到了,这个年代居然还有那么便宜的吃的。凉面、酸梅汤、绿豆沙等都两块钱一份,通心粉、荷兰粉什么的才3块钱一份,其他的最多也就无缘一分的,基本都是3、4块一份的东西,味道还很不错,来吃的人也很多 感谢分享,看起来很美味的食物呢,发现小孟同学最近好积极的说,鼓励一个,但是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哈,转载的帖子,上面的那些内容是要去掉的,结尾转自何处也需要去掉 水风井那家开了好多年了,第一次就是在那家吃的,绿豆沙~ N年前的华南小吃的绿豆沙,经常吃,在长岭路口的那一家,确实特别好吃,特别便宜啦。。。。。现在店开多了,东西就逗霸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