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08我家网

2023兔年大吉

[母婴亲子]【每月一本好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每日连载,金币下载)---感谢wiwi童鞋友情推荐

[复制链接]

269

帖子

0

原创值

0

金币

大四_装修达人

Rank: 4

积分
245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1-04-11 15: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A爱爱,加油,我会认真学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65

帖子

0

原创值

1078

金币

装修大学_教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62
 楼主| 发表于 2011-04-18 01: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月一本好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每日连载,金币下载)---感谢wiwi童鞋友情





如何让孩子爱吃饭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它怎么可能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嘴
呢?


十多年前有句非常有名的广告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卖
的是一种据说可以促进小儿食欲的口服液。该产品为一个名不见经
传的小企业赚进了第一桶金,而且是很大的一桶金,小企业迅速变
成大企业,最终企业及企业创始人都名扬天下― 这反证了一个令
人吃惊的现象:现在,不爱吃饭的小儿太多了。孩子不爱吃饭在当
下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我见过不少为此忧心仲忡的
家长,他们为了孩子吃饭真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方法。

我记得在圆圆一岁八个月因为肺炎住院时,同一个病房里有一
个三岁的小男孩总是不好好吃饭,一小碗饭得吃一个多小时,几乎
每一口都要费一番周折才能吃进去。他妈妈、爸爸和奶奶每天为孩
子吃饭用尽了招数,连哄带骗,软硬兼施,一会儿承诺给他买什么
东西,一会儿夸他多么好,― 会儿又大声训斥要求他必须张开嘴,
整个过程让人看着都痛苦: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想着法地折腾人,
以便延缓家长对他的逼迫。他先要妈妈喂饭,让爸爸和奶奶出去站
门外;妈妈刚喂两口,让妈妈出去,要爸爸进来喂。一顿饭就这样
让三个大人走马灯似地不停地出出进进。他每顿饭都在提条件,不
断创新着折腾人的方法。把自家人折腾完后,看到别的小朋友玩某
个玩具,就要求马上给他也买那个玩具,否则不吃饭,第二天买都
不行。他的父母就向别的小朋友借玩具,可每个玩具拿到手上一小
会儿就厌倦了,就要换新的,他父母就不停地向别的小朋友借玩具。
有的小朋友不愿把玩具给他,小男孩就更变本加厉地以不吃饭来要
挟父母,他的父母于是厚着脸给别的小朋友做思想工作。而小男孩
拿到父母讨来的玩具,不得不张嘴吃饭时,宛如对手中的玩具有仇,
趁大人不提防,就要扔到地上,所以他总是搅得病房不得安宁,惹
得别的孩子大哭。等我们这个病室里的玩具他都玩过一遍后,他父
母就开始到隔壁儿童病房给他找玩具,又惹得别的房间的孩子大
哭。我终于忍不住对孩子的妈妈说,孩子生病期间胃口不好,不想
吃饭是正常的,大人不也这样吗?强求孩子吃饭可能对他反而不


好,顺其自然比较好。这位妈妈不爱听我这样说,她说,她儿子平
时就不好好吃饭,正是因为不好好吃饭,身体素质差,经常生病。
现在生了病,想恢复就得吃饭啊,要不哪儿来抵抗力呢。她的儿子
看起来确实面黄肌瘦的。我忧心忡忡地想,他们一直这样做下去,
孩子不但胃口好不起来,道德品质恐怕也要被损坏了。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它怎么可能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
嘴呢?许多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发愁的家长不去思考一个非常简
单的问题:我国五、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哪里听
说有不好好吃饭的?那个时候家里孩子多,哪个孩子需要追着喂
饭?只要有吃的,哪个孩子被饿着了?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十
年代以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好,为什么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厌
食?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 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间
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
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 ― 这句话把事情解释
得很清楚,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
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
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不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天性变了,是
父母都有精力来做反天性的事了。

斯巴克先生认为,“每个儿童生来就有一套自行调节进食数量
和种类,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② 也就是说孩
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大人不要管,他就能正常
发展自己的饮食功能;而家长在这方面如果经常干涉孩子,事情就
会变糟。“儿童有一种被逼急了就要顶牛的本能。吃什么要是吃得
不高兴,下次见了就讨厌· ,,… 催逼儿童吃饭是无益的,反而
会进一步败坏食欲,使之长期得不到复原。”

我在一所小学见到一个五年级小男孩,他奶奶是某农业科学院
的食品研究专家,在行业里很有名气。后来有一次和男孩的妈妈聊
天,听她说她家每天晚上都做八个菜一个汤,每周的菜谱都是孩子
的奶奶精心制定的,主要是根据孩子的发育来考虑,而保姆烧菜的
手艺也不错。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家庭条件下培养出的孩子,他的身
体应该是健康出众的。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和同学们比,长得
又瘦又小,像个缺哆少喝的小难民;而且性情古怪,脾气暴躁,学
习成绩也不大好。她妈妈说起孩子就愁得要命。通过和她聊天,我
了解到她家庭中一些生活细节后,觉得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他们用心地把菜谱制定得非常科学,生活中对孩子也是照顾得无微
不至。每天除了吃什么有规定,哪样东西吃够多少也有规定。孩子
吃不到制定的标准,家长就不肯罢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完成
任务”。他们的方法如果用于生产一架机器或培育一株玉米,肯定
会成功,可惜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当我试图劝这位妈
妈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要过分追求“标准化操作”,不要在饭桌上
逼迫孩子时,当妈的立即摇头说,孩子太会耍花招,有几天说如果
家长不因为吃饭唠叨教训他,他就好好吃;结果他一筷子只夹一根
菜,一根菜放嘴里嚼半天,一顿饭下来,其实只吃了很少的一点。
这位家长突然忿忿地说:“我们现在都不管他了”。

可从她接下来的话我才听明白,所谓“不管”,只是换了管的方
式,每顿饭都给孩子单独盛出一大碗,不管他吃多长时间,都必须
吃完― 妈妈觉得自己已做得很够意思,不再像以前那样总因为吃
饭和孩子发生冲突了。但令她气债的是,孩子居然有时能把这碗饭
一直吃到睡觉。

我还是想劝说这位家长,让她替孩子着想一下,体会一下自己
不想吃饭别人硬塞的感觉,建议她不要那样和孩子天天顶牛,允许
孩子少吃一些。这位家长立即反驳说,他是个男孩子,个子长不高
怎么办,全家人为这个着急死了,不多吃些怎么能长个子呢!我能
理解她的着急,就不死心地想让她明白,孩子的情绪和进食有很大
关系,只有先解决孩子的厌食问题,才能解决进食问题,而厌食的
根源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吃饭太斤斤计较了。

这位妈妈对我的话没有兴趣,在言语间表示我不懂得食品营
养,不知道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每天需要哪些营养,必须达到多少量。
她认为婆婆在这方面比谁都懂,觉得不需要别人指点。

在这样的家长面前,我黔驴技穷了。
有一天,我在学校午餐时观察了一下男孩。他的饭盒里只要了
很少的东西,几乎没吃一口,整个午餐时间他只是做样子,用勺子
拔拉几下饭,但没有一口送进嘴里。到别的同学吃饭结束后,他把
所有的饭倒进垃圾桶,走出食堂。他班主任说这个孩子几乎天天这
样,从不吃学校的饭。以前向他家长反映过,家长就要求老师盯着
他吃饭,并流露出对老师的责怪。老师要关照全班学生,怎么可能
天天盯着他吃饭,所以现在也不对他家长讲这回事了。

看着那孩子瘦小的身体,目光里的飘忽不定和不时流露的敌
意,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遗憾。家长对孩子充满了多少期望,不仅希
望他学习成绩好,将来能上名牌大学;也希望他心理健康,能生活
得幸福;同时还希望他身体健康,长得高高大大,外表出众。可单
是吃饭这一件事,弄不对了,对这方方面面就不知有多大的破坏作
用。从吃饭这件事再猜测这个孩子的家长在另一些事上的做法,恐
怕也是刻板而缺少对孩子理解的。唉,如果那样的话,他们的许多
希望,恐怕都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如同在学习问题上我对那些干涉过多的家长们说“不要管孩
子”,往往会遭到这些家长的反感一样,在吃饭的问题上对那些斤
斤计较的父母们说“不要管”的话,同样也会遭到人家的白眼。“不管”
在许多父母那里真是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原因在于他们不认为自
己的“管”是多余的,也不相信这叫“干涉”,他们坚信这叫关心和指
导。所以,如果有人让他不要“管”孩子,就如同让他放弃做家长的
责任和权利一样难以接受。

可事实是,如同在学习问题上越“管”越坏一样,“在吃饭的间题
上同孩子斗狠比辈,父母没有不败的”

如何让孩子有正常的食欲?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四个字:顺
其自然。家长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强迫不焦虑,相信孩子知道自
己吃多少。孩子某一天胃口大开,什么都想吃,某一天却什么都不
想吃,这都正常。从一开始你就只是注意食品的营养搭配,把应该
给孩子吃的东西拿上桌子,但他吃哪一种,吃多少只是自己的事,
那么孩子就不会出现厌食的情况,你在这件事上就做得又简单又成
功了。

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斯巴克先生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些
很好的具体指导,归纳他的指导,有如下内容:

第一,家长改变态度。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态度平淡,吃多了
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这个问题上始终平和愉快,让孩子不再因
为吃饭的问题而感觉有压力。孩子拿起饭碗时心理上轻松,才有可
能产生正常食欲。

第二,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就不要指望他半月二十天
就能恢复。家长要有耐心,这份耐心不是来自你强压焦虑的暂时的
镇静,而应该来自你正确认识后彻底的坦然。孩子的恢复需要很长
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只是由明处强迫
变成躲在暗处盯梢,到一定时间终于忍不住又去唠叨孩子,那么一


切都将前功尽弃。

第三,不要在各种食物间划杠杠,不能说这个有营养要多吃,
那个没营养要少吃。有没有营养要靠家长在做饭时调节。拿上桌的
食品就要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对于孩子不喜欢吃的食品不可以用条
件来威逼,比如不要对爱吃肉而不爱吃菜的孩子说“如果不把菜吃
了,就不给你吃肉”。这样的话只能让他更讨厌吃菜。不妨把话反
过来说,“必须吃完肉才给你吃菜”,这样倒可能刺激他对菜的兴趣。

第四,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
己吃饭,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
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而且影
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有的三、四岁的孩子养成了坏
习惯,家长不喂他就不吃,喂就吃几口。这种情况要立即改变,告
诉孩子以后自己吃饭。如果他不肯,就饿几顿,肯定饿不着,坏毛
病几天就改了。第五,不要和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谈条件。比如有
的家长总喜欢说你要是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玩具或带你出去玩,
这一类的话都会对孩子吃饭造成消极影响,而且教会他用无理要求
来要挟父母。

2008 年4 月,我看到湖南某地方电视台一档育儿节目,谈孩
子不吃饭怎么办的问题。

电视中小男孩大约有五、六岁,家长特别希望孩子长得高高的,
可孩子就是不好好吃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此都很发愁。

电视台请某大学一位教授支招,教授给出了一个’‘玻璃球治疗
法”。就是准备一个罐子和二十颗玻璃球,罐里先放十颗玻璃球,
孩子哪天吃得好就加一颗,不好就减一颗。当时孩子急于去买一张
(奥特曼》 光盘,但必须瓶里攒够二十颗才可以去买。 电视台把
这当作好方法呈现给观众― 可这是个典型的“馒主意”,是一种畸
形的诱惑― 它让孩子把吃饭当成一种功利行为,教孩子拿吃饭来
和家长讨价还价。节目没交代操作后效果如何,但我可以断定,它
最多只有一个短期“效果”,即延续到《 奥特曼》 买回家。接下来
家长当然可以再利用孩子的新需求,向孩子提出吃饭要求。但孩子
没有那么大毅力,他不会坚持的,他会很快厌倦和家长玩这种“游
戏”。

这个方法不仅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厌食间题,反而让孩子
在以后玻璃球总是难以攒够的挫败中,更加痛恨吃饭这个事。


有的家长并不逼迫孩子,但经常有不良语言暗示,也会导致孩
子厌食或偏食。我的一个朋友,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总是一脸
焦虑地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抱怨说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多次提醒她
不要这样说,即使想说,也要背着孩子,别让孩子听到了。但她一
直不在意,或者是形成了习惯;总不自觉地当着孩子的面唠叨孩子
不爱吃饭这类话。她的孩子现在已十多岁了,胃口一直不好。

我还听另一个朋友说,她儿子小时候原本是喜欢吃羊肉的,但
她丈夫不喜欢吃羊肉。后来有两次家里做了羊肉,孩子正要吃时,
爸爸无意中提醒说“那是羊肉”, 言外之意是“你肯定自己会吃吗?”
孩子在这种口气中捕捉到了父亲对羊肉的排斥,感觉到父亲的口气
是说“那东西挺难吃的”,以后就再也不肯吃一口羊肉了。所以当孩
子表现出不爱吃饭或不爱吃某种东西时,你千万不要说出这件事,
更不要因此教训他,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
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来;甚至要找机会故意用语言来暗示他很
喜欢吃这个。比如当着不爱喝牛奶的孩子的面对别人说,我儿子什
么都爱吃,不挑食,一口气可以喝下一大杯牛奶。圆圆大约五、六
岁时,我带她回姥姥家,她受我大哥的孩子,她的豆豆姐姐的影响,
也变得不吃羊肉了。回到自己家后,我做了羊肉她不吃。我不管她,
也没说什么,假装没注意这个间题,毫不在意地接下来该做羊肉继
续做。我做了两次羊肉水饺,她吃之前总问是什么肉,我告诉她羊
肉,她就不吃了。我给她另弄点吃的, 没说什么。我知道她爱吃
肉酱面,接下来我就用羊肉炒了肉酱。以前吃肉酱面从没用过羊肉,
圆圆这次也就没问我什么肉,吃得很香。吃完后,我才装着对先生
说,今天家里没有猪肉了,就用羊肉做肉酱,真好吃。圆圆听我这
样说也许有些不愿意,可饭已经进肚里了,没办法,只好接受了。

我还买了半成品的烤羊肉串,回家来用微波炉烤得满屋飘香。
她爸爸说,吃这么香的肉串,得喝口酒;我也说好长时间没吃肉串
了,真香。圆圆经不起这诱惑,终于拿起肉串大吃起来。

最后还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尽量少让孩子吃零食。孩子饭量
本来小,吃些零食往往就饱了,上了饭桌自然没食欲。 还有家庭
气氛是否轻松,父母关系是否和睦,也影响孩子的胃口。此外,儿
童妒忌兄弟姐妹或其他周围的孩子,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受到
其它消极情绪影响,也会出现厌食症状。做父母的应该在这些方面
多留心。


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她上幼儿园的孩子不爱吃饭,她给在乡
下的婆婆打电话诉苦,婆婆满不在乎地说“饿他两天就行了”。这句
话让做儿媳的很不高兴,说当奶奶的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我笑了,
说如果你向我请教,我也是这句话:不信俄他两天试试看!

当然,不一定真要饿孩子两天,但这句话传达的洒脱的理念,
确是个法宝,能让孩子“吃饭就是香”,效果肯定会超过那种口服液。
乡下的婆婆一定是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悟出了这个绝招。
  
  


                                                        
特别提示



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在吃饭的问题上同孩子斗狠比辣,父母没有不败的。

如何让孩子有正常的食欲?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当孩子表现出不爱吃饭或不爱吃某种东西时,你千万不要说出这件事,更不要因此教训他,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来;甚至要找机会故意用语言来暗示他很喜欢吃这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65

帖子

0

原创值

1078

金币

装修大学_教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62
 楼主| 发表于 2011-04-18 01: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月一本好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每日连载,金币下载)---感谢wiwi童鞋友情


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睡觉不怕吵学习不怕吵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
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他在安
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
寻找声音的习惯。


这些年不时地去看刚生了宝宝的亲戚、朋友或同事,发现不少人总
是非常小心地呵护着婴儿的睡眠。说话声音压得低低的,把电话线
也摘掉了,生怕有什么动静吵醒孩子。家长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
这样做是错误的,可能正是给孩子将来的睡眠制造麻烦。

我很庆幸在圆圆出生前读到一本《 新育儿百科全书》 ,这本书非
常好,是美国一位著名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写的。当时也买了
另外几本“国产”育儿书,看完后,觉得这本“进口”书的育儿观处处
追求“自然”,却又科学客观,很合自己胃口。比如在婴儿睡眠这个
事上,我当时看到的“国产”书里都讲孩子出生后,应该尽量给他一
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有良好的睡眠。而这本书里却是这样写的:
“家里有些动静,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睡觉。父母在房间里走动不用
摄手摄脚,说话也不必悄声细气,否则孩子习惯了寂静的环境,突


然听到一点声音反而容易惊醒。无论婴儿还是儿童,只要平日习惯
了家里的一般嘈杂声和说话声,即使有客人来访谈笑,或收音机、
电视机打开着,甚至有人走进他们的卧室,他仍然可以睡得很香。”

短短一段话让我受益匪浅。
这段话提醒我,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动做到两不打
扰,一个略有噪音的环境还有利于养成孩子睡觉不怕打扰的好习
惯。所以圆圆出生后,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说话声、电视音量平
时多大还是多大。而床上这个小婴儿也确乎表现出不怕打扰的样
子。她满月时在照相中的表现,更加深了我的这种印象。当时我家
还没有相机,圆圆过满月时就从外面找个人来家里给她照相。摄影
师来了,这个小婴儿正睡着了。因为摄影师接下来还要到另外一家
人那里拍照,不愿等,我们就决定把孩子弄醒。

我先轻摸她的脸蛋,用平常的声音喊她醒来,结果没反应。于
是把小被子揭开,一边活动她的四肢一边用稍大的声音跟她说话,
她还是不理睬。她爸爸在旁边说,抱起来应该就醒了。我把她抱起
来,拍拍她的屁股和背,左拍右拍,好像都拍在别人身上,她的头
靠在我胸前睡得更香了。

大家觉得又奇怪又好笑,连摄影师也说真是奇怪了,怎么叫不
醒呢。然后我们又用手轻挠她脖子处痒痒肉,她只是头和脖子微微
扭动一下,脸上还出现一个浅浅的微笑,鼻息均匀,继续她的美梦。

最后,姥姥使出绝招,拿来一块毛巾给她擦脸,又湿又凉的毛
巾擦到她粉嫩的脸上,可小家伙仅仅是鼻子微微地皱了一下,然后
面目恬淡,神情泰若,更加自我地酣睡着,就是不醒来。

这样折腾了近半个小时也没把她弄醒,没办法,我们只好让摄
影师先到别人家照,返回来再给我们照。可摄影师走了还不到十分
钟,圆圆醒来了,她先是扭动一下身体,睁开眼睛,然后小嘴一咧,
哭起来,要吃奶了。我们真是又气又笑― 也太自我了吧。

这件事让我们发现,孩子岂止是’‘不怕打扰”,简直是,“特别
地不怕打扰”。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把一个正在熟睡的婴
儿叫醒,所以这个现象也不容易被发现。从那以后,我们就更不担
心有什么声音能吵着她了,而她也确实能在任何声音里睡得香甜。

事实上,圆圆稍大一些后是很容易被叫醒来的。从她一岁多开
始,我们几次因为赶火车,需要半夜起来,我只要轻轻一叫她,她
就能醒来,不哭不闹的,非常乖巧。但在平时,她却总是睡得很沉,


只要这个声音不是专门叫她,就吵不着她。她的耳朵好像有特别的
功能,能把无关的声音过滤掉。 大约她2 岁左右,有天晚上我和
她爸爸在临睡前因为一件什么事大声争辩,当时圆圆和我们在一个
屋里,已睡着了。我们开始还担心把她吵醒,但发现她睡得很踏实,
根本没有被打扰的迹象,于是声音越来越高,痛快地吵了一架。父
母掀起一场声音的疾风暴雨,圆圆却始终像在摇篮曲中睡得那么香
甜。

有一些婴幼儿,他们睡觉好像确实怕吵,这种情况,除了个别
特别敏感的孩子,一般是在出生后前几个月的时间里惯出坏毛病
了。还有一些婴儿在头三个月里会发生腹部纹痛,这也会导致他们
突然惊醒啼哭,而大人经常误以为他们是被吵醒了。无论哪种情况,
家长也不应该娇纵他睡觉怕吵的习惯,应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
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吵。 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一直被错误地
解决,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心理问题。我听一位读研究生的女孩子
说,她宿舍有一位室友,睡觉特别怕吵。宿舍4 个人,尽管其余3 人
一直小心,这位室友总是抱怨宿舍的人弄出动静吵得她睡不好;当
另外3 人都不在宿舍时,她抱怨走廊里有人说话吵到了她;到半夜
走廊里没人时,她也会睡不踏实,因为窗外还总会不时传来什么声
音。她的睡眠问题似乎只有做鲁滨逊才能解决。 可以想象这个女
孩给同宿舍的人带来很多麻烦,而最痛苦的是她自己。据说这个女
孩的妈妈也是睡觉特别怕吵,这方面就从小呵护她。可这呵护不是
给孩子造福,而是给她带来可能一生甩不掉的麻烦。

就像对睡眠环境常有“安静”要求,人们也习惯于在学习环境上
要求安静。但也正像适当的噪音有助于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适当
的噪音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抗干扰能力。所以在孩子学
习环境方面,也不应该过分追求安静,以免物极必反。

现在一个比较麻烦的倾向是,在学校里或家庭里,我们总在尽
力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除了课堂以“安静”作为审美标准,以喧
闹为坏现象,甚至连小学的活动课也要求孩子们不出声。这方面经
常是做得太过了。 我在北京某小学看到,每天放学前的活动时间
被称为“管理班”时间,这个时间原本是让孩子们自由活动的,可实
际上它变成了自习课。每班都有一个老师管着孩子们,一旦哪个孩
子说话,就要被老师大声训斥。有的班纪律不好,老师就要不停地
声嘶力竭喊叫或敲击讲桌以维持“秩序”― 学校里这种从早到晚求


安静的现象其实非常普遍,从我上小学时就这样,现在似乎更变本
加厉。

圆圆上小学二年级时下午开始有了自习课,老师不总是跟在教
室里,大部分时间由班干部维护秩序。圆圆当时是班长,老师要求
她管好自习课的纪律。孩子们已被管了一天了,这个时间好不容易
没有老师管束,哪里肯听小班长的话,自习课总是乱哄哄的。圆圆
管了这个,那个人又开始说话,尤其她自己埋下头刚写了一点作业,
教室里一下就乱了套,她又得重新站起来维持纪律。教室里的声音
往往大得淹没她的声音,圆圆就得大声喊叫,才能重新让教室里安
静一小会儿占

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圆圆的天性,而老师又总是要求她对自习
课的“纪律”负起责来,这让她左右为难。过了一段时间,她居然写
了个“辞职报告”,要求辞去班长的职务,想当文艺委员。我问她为
什么,她说文艺委员不需要在自习课上管人。事情把孩子逼得连
“官”都不想当了!

小学是儿童的活动场所,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嘈杂到底
怎么了,它真能妨碍到谁的学习吗?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形成了“安
静癖”,甚至这种癖好已到了伤害儿童的地步。 我听一个朋友说,
她儿子所在小学创建“文明校”,创建活动中有个项目是搞“无噪音走
廊”。就是下课不许孩子们在走廊里大声喧哗。学校天天派小干部
们在走廊里巡视,抓喧哗者。小干部们把握不好标准,经常是哪个
孩子一不留心说话声音稍大就被记下来,就要扣班里的分。结果各
班主任们为避免扣分,下课把学生关在教室,不让学生到走廊中,
谁想上厕所先在教室里排队,一个上完回来另一个再上。听说这个
学校的走廊确实很安静,经验还被推广到别的小学… … 在“无噪
音走廊”里成长的孩子,他所感受到的,实质是学校教育的野蛮。
这样一种创建“文明校”活动,能让孩子们心底生长出什么样的“文
明”呢?教育应该为培养孩子的习惯而工作,不应该追求表面的整
齐和迎合某些消极癖好。在学习环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
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学习环境如果符合儿
童的天性,孩子能自然形成学习上的抗干扰能力,他们在这方面有
惊人的生长力。“学习不怕吵”和“睡觉不怕吵”事实上是同一个问题,
可以有相同的解决思路。

请看这所小学是如何做的―

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如此自由,每天想上什么课都是孩子们说了
算。这所学校从不以“千扰别人”这样的原因制止孩子们做自己想做
的事,所以在它的图书室里,有人看书,有人唱歌,有人朗读,有
人画画。在一般人看来,这里可是够喧闹的,但实际上孩子们却是
互不打扰,各干各的,自得其乐。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培
养孩子们的抗干扰能力,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无论周围怎么嘈杂,
都能够立刻集中精力!”

这所学校让孩子们感到快乐,每个孩子放学后都不想离开,第
二天早晨又想早早到校。它招收的学生都很平常,甚至有些是身体
有残疾或被别的学校开除的,但学生们经历过这样的小学教育后,
最后却几乎个个成才― 这就是那本很有名的《 窗边的小豆豆》 写
到的学校:巴学园,它存在于70 多年前的日本,创办者是日本教
育家小林宗作先生,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非常先进,值得推
崇。在家庭中,家长们当然应该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不被打
扰的学习环境,但这方面也是正常就好,不要太苛求了;加果家长
在这方面太用今,甚至表现出焦虑,不但没有好效果,反而有坏作
用。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邻居,她住在我的楼下。大约在圆圆读初
中时,她的女儿正要高考。当时圆圆要参加二胡考级,由于上住宿
制学校,只能每个周末回家时练琴。结果只要圆圆的二胡声一响,
楼下就开始敲暖气管。开始我们不以为是针对我们来的,因为那个
楼虽然隔音不太好,但谁家有什么声响,仅仅是隐约听到,那音量
根本影响不到自己。后来又反复几次,我们才确信那个声音就是制
止圆圆练二胡的。我后来在电梯里遇到一些邻居,从他们的言谈中
知道这位母亲抱怨别人家的声音影响了她女儿的学习,所以总敲暖
气管,甚至“登门拜访”过一些人。大家在心里可能也觉得她做得有
些过,不过人们还是很支持孩子高考,都自觉地减免了家里的各种
声音。圆圆不能在晚上练二胡了,只能在周六上午,即那女孩去学
校上课时练。那段时间也听不到邻居家弹钢琴的声音了,只是不时
地听到楼下敲暖气管的声音,看来影响他家孩子学习的声音是消灭
不尽的。我当时就替这个高三的女孩担忧,家长响亮地敲打暖气管,
其实是不断地提醒孩子这里有噪音那里有噪音。整天竖起耳朵搜索
噪音,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令人遗憾的是那个女孩真的没考上
大学,我知道的结果是她又复读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自己不想学习,找借口说别人吵着她了,

这种情况下,家长更不能助长孩子的坏毛病。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
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
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
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孩子成
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
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
好环境。

圆圆读高中时,她姥姥来我家,总担心电视声音会吵到她的学
习。我们就一次次地告诉她姥姥没事,您什么时间想看电视就去看。
我们说的是真心话,只要不把电视机搬到圆圆的屋里,她把小屋门
一关,根本就不受任何事情打扰。我们一直有意无意地培养她的抗
干扰能力,在她上小学时甚至怂恿她边看电视边写作业。高考前两
个月,在距离我家不到100 米处,一幢新大楼开始动工。大型车辆
因为白天不能进市区,晚上才可以行驶。所以每到晚上十一、二点,
外面就开始传来大卡车的轰鸣声,钢筋石块的装卸声,工人们操作
时的叫喊声,一直得持续到凌晨三、四点。和我们一个楼上另有两
位考生,他们的家长去找过工地,但没什么结果。北京市好像有规
定,高考期间居民楼附近的工地不许夜间施工,但那个工地一晚都
没停歇。施工单位只是不断地在居民楼里张贴道歉告示,希望人们
谅解。

我和她爸爸心里也有些着急,但想想施工单位有他们的难处,
觉得去找他们也没什么效果。我们在家里所能做的,就是避免提醒,
而不是去抱怨。我们在圆圆面前从没提到一句关于工地的噪音的
话。观察她每天心态平和,猜测她可能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我们也假装什么事都没有,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噪音的焦虑。那一阶
段圆圆的睡眠也很好,这可能也得益于她从小养成的睡觉不怕吵的
习惯。高考前圆圆说自己怎么感觉不到很紧张,是不是不在状态中
啊。考试结束后,她惊奇地说怎么考试就过去了,也没失眠一次。
直到这时,我们才敢问她是否受到外面工地的打扰。圆圆在我们的
提醒下才发现外面的工地开工了,她说这些天有时候感觉到外面噪
音很大,但没顾上在意,没发现它有这么吵。家长应该给孩子积极
的影响,让孩子学会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处处苛刻,处
处想改造。带着这样的想法来看“噪音”,它们就不再是噪音― 邻
居家里传来的电视声、吵架声,汽车在路上的行驶声和喇叭声,工


地上机器的轰鸣声― 它们是城市天籁,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被这些
声音困扰。在很多类似的小问题上,都可以有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
由此解决的则可能是个大问题。与其说“睡觉不怕吵”是个生理问
题,不如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个教育问题。



                                                            
特别提示


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动做到两不打扰,一个略有噪音的环境还有利于养成孩子睡觉不怕打扰的好习惯。


家长不应该娇纵孩子睡觉怕吵的习惯,应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吵。


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一直被错误地解决,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心理问题。

教育应该为培养孩子的习惯而工作,不应该追求表面的整齐和迎合某些消极癖好。在学习环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帖子

0

原创值

0

金币

大一_装修新生

Rank: 1

积分
1
发表于 2011-06-09 00: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如此的好书给我们论坛的妈妈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帖子

0

原创值

22

金币

大一_装修新生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13-12-11 09: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