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iolet2118 于 2016-9-27 09:05 编辑
【设计篇】一间茅草亭看中国的建筑与装修
最近在建筑行业内上海郊区的一间茅草亭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和热议,被誉为中国近几十年来最伟大的建筑。
用竹子和茅草搭建的这个小亭子,为什么会被称作“全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得过的伟大建筑”?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竟然给予了这个建筑极高的评价。
来看看冯纪忠先生(1915—2009)的代表作,位于上海松江方塔园的何陋轩,究竟有多牛!
我是王澍。最早我是在我们东南大学建筑系的资料室里,《建筑师》杂志上看到何陋轩的照片。 当时非常惊讶,它是一种特别中国的感觉,击打着我!当时中国整个建筑业,还停留在“革命现实主义”、“革命历史主义”的阶段,像这样的建筑不可能出现的。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同济大学的冯纪忠教授。
他是用竹子的结构,茅草屋顶,像是中国山水画里在水边隐居的一个亭子,特别像元朝倪瓒的画的感觉。 我这个人有一个习惯,特别打动我的东西,不是直接奔过去看。我经常会与它保持距离,长期地辗转反侧之后才看。 像何陋轩,我1981年看到它的图片,真正现场看它,是15年之后才去的。在这15年里面,我经历了狂热地学习西方现代建筑、再批判中国当代建筑、再重新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过程。1996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到现场去看。我认为,改革开放之后老一代建筑师里面,他是最出色的。我仍然可以断定,在中国没有第二个可以超过何陋轩的建筑,既让你感到震撼,又让你有种悲哀的感觉。
冯先生其实不只做了何陋轩,他是做了方塔园整个园林规划设计。 在这个领域,全中国迄今为止,我也没有见过超过方塔园的作品。带有一种隐隐的中国传统的气息,但整个手法又很受现代建筑的影响,最后两者合到一起,是一个想象中的境界,非常简洁朴素。
何陋轩其实是在方塔园一个很隐僻的角落里。真正的隐居之地一定是貌不惊人的。它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没有一个专门的路线,偶尔走到一片小砖头墙,砌得也不算太好,但稍微有点特别,转了两个弯儿之后突然发现,有这样一个地方。
砖头墙是短的小弧线的墙体,我觉得冯先生一定很喜欢音乐,一看就是弦乐的感觉。
传统的建筑,都有很多柱子。现在技术突破了,柱子都可以拿掉了,形成大的空间。那么大的空间如何与传统结合,这是他在研究的。他用很细的竹子撑起了一个看上去很重的屋顶,举重若轻的感觉非常奇妙,而且是一个很现代的桁架式结构。
何陋轩的空间里,也是有高有低的。高度朝下走,一直引着你的眼睛,前面有一个小小的水塘。 其实这个水潭非常小,就像一碗水一样那么小,但是这个屋顶压下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边界,觉得好像挺大的。 如果冯先生做一个20万平方米的建筑,很多建筑师很高兴,因为可以直接抄。但是如果做一个200平方米的何陋轩,你是没法直接抄的,中间要有转换,而这个转换很少有人想。结构、材料、环境、空间等等,做一个建筑,无论是200平方米,还是20万平方米,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冯先生都已经一一作答。
何陋轩是一个文人的主题,用的是最简陋的材质,竹子茅草等等,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和伦理观念的宣示。面对这个世界,我要保持精神的自由,那可能就要付出代价,生活变得简陋。但是简陋的材料,恰恰宣示了我品格的高洁。竹子应该怎么做,技艺的问题,冯先生都用了很多的脑筋。
所有竹子的节点的地方,他都用油漆做了一个描绘,感觉像是钢结构。这也是非常有趣的手法。
就像昆曲,讲究的是每一个身段动作都是清楚的,绝不出现含含糊糊。在冯先生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交接点都是清楚的,绝对没有含糊。这就是大师!
它有一个鞋,我称之为给竹子“穿鞋”。竹子怕水,但你要是把它保护得很好,它是非常耐久的。 它其实是一个现代建筑,不是传统建筑,意义就在于此。 没有说一定要用钢铁才是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精神!
冯纪忠先生,其实是中国建筑里的先驱者。 中国建筑师留美回来的,主要就是把西洋古典的那一套,盖了一个中国式的大屋顶。冯先生就不一样,他是在维也纳学习的。带有空灵感觉的现代建筑语言,是在维也纳诞生的。 维也纳有个很著名的建筑师,叫做阿道夫·卢斯,他有一句名言:“装饰就是罪恶的。”所以他们早期的探索,都是非常干净的语言,带有传统的优雅的气质。 冯先生回国之后,很重要地提出了“空间”的教学。建筑的核心是空间,不是装饰,不是样式,是空间。 他想要琢磨的,是怎么样把现代建筑的先锋精神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立人格,两者结合到一起。这个结合是很伟大的,相当于是创造了一个新语言。
中国传统建筑也是以空间为主题的。我们几乎可以下一个结论,中国传统建筑,天然的就是现代建筑。但是我们认为它是“传统”,抛弃了它,完了我们变成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门童,懵懵懂懂地去模仿抄袭西方的现代建筑。 这是非常愚蠢,无法描述的过程。 我想,有一天,冯先生微笑地想通了这一点,他就非常轻松地做出了这个新的作品。 高水平的文化的存在,其实是很脆弱的。清朝的文坛领袖袁枚,在南京做了一个随园。当年是独此一家的私人园林,文人墨客纷纷登门拜访。他和儿子说过大概这样一句话:“有一天我去世,你们能守住这个院子30年,我就心满意足了。30年之后,哪怕变成吃饭的饭馆,山村野老们聚会的场所,那是一定会发生的,我也不在意。” 我去何陋轩的时候也是一样,都是退休老人在喝茶嗑瓜子,非常嘈杂。我觉得还蛮中国的。中国社会的变迁,起起伏伏,就是如此嘛。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以上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建筑大师--王澍先生对于何陋轩的讲述和评价,很多问题都是发人深省的。比如,我们很多时候一味的追求某某风格,追求高逼格的STYLE,为了某种表象的形式忽略了装修本身一个空间的合理运用,个人认为是本末倒置的。一个成熟的装修案例,首先应该是空间运用合理的,无论空间的大小都应该合理布局,尽可能的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然后再根据空间的划分,去装修去装饰,来修饰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再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崇洋媚外”的毛病,觉得国外的什么都是好的,这个观点需要辩证的去看,国外的电器、设备这些确实比我们好,我们可以采纳,然而对于传统的中国建筑和中式风格,他不是老、旧、土的象征,也并不是只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这么评价中式的人,我只能说你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解太少,中国的文化体现在不同的艺术层面,也点滴渗透到了我们的寻常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慢慢探索,华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不是光靠一点雕梁画柱就能表达,再加上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发展,中式风格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特征,但其本质的东西从未改变--天然去雕饰是我对中式风格的浅层次理解,你的理解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