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08-06 19: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月的家(换掉了分水阀!)
本帖最后由 ㄡㄡ 于 2014-11-18 16:15 编辑
取其神,不取其形。
生活在变,造型方式 功能需求得跟着变。不可拘泥于古典的形式,这是历史的必然。
但,千年的智慧和传统的民族心理结构融化在了这种装饰格调中,才使得这个装饰格调成为长青之树。 然,如果这种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让现代生活的朋友已经难以领悟了,徒有其形那也没有意义了。 若,一些朋友领悟了这个传统的民族心理方式,这“形”倒是可以不在意,神似即可。毕竟生活的方式已经变化了。
中式哲学,无非不停的表达着,老庄孔孟 的那几个中心要点: 动静、张弛、虚实、收放。
归结一点,就是中庸。 即,在合适的时候动、在合适的时候静、恰到好处的虚、恰到好处的实。 既,讲究得当。
这种装饰的方式,以中华名族传统的人生经典哲学作为文化基点。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式的装饰格调。
而,谈到中庸,好像人人都知晓。人人都知道将这个词语“唱鸣于市”。 然,做起来谈何容易。 所以,通过装饰的方式,让这份人生的哲学,时刻在建筑装饰中提醒自己。
中庸,只是人生的大象和目标。然,在传统民族心理解构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各种方法 论。 这个部分的产生,也丰富了这个“中庸”的文化主体。
比如有: 动者善其静,静者善其动。 (为什么要这样?自己去想)
贵柔守雌 (为什么要这样?自己去想)
道法自然 (为什么有这样想法?自己去想)
这些,都有可能也融化到中式的装饰形式里去。 很多花瓶、茶器中频频可见。
综上作述: 第一、中式的装饰形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它适应着生活的需要。 所以他辉煌。 这种形式,对于不同家庭居住能力,大家的接受程度,是具有相对的。———— 设计师要考虑这个问题。(什么叫做居住能力!?这里不深谈。)
第二、一定要领悟了之中形式背后所承载的 文化元素,才不至于将装饰设计走向教条。
个人愚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希望看客朋友心有明鉴。
|
|